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疾病专题 > 血液内科 > 贫血 >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> 蛋白尿
编号:10371406
消除蛋白尿的常用方法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4年4月6日 中微元素医学网
    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?

    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病程中的主要症状之一,治疗有一定难度。中医认为蛋白尿的形成主要归于脾肾两脏虚损。脾气散精,灌注一身,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,上输于肺而布运全身,水谷精微反与湿浊混杂,从小便而泄。肾主封藏,五脏的精气均藏于肾脏,肾气充足则精气内守,肾气虚则精气外泄。蛋白尿是因“肾藏精”的生理功能失调,以致固涩阴精无权,致精气下泄,出于小便而为蛋白尿。

    临床上对蛋白尿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,并结合专方专药。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蛋白尿的特征,可分为以下几症辨治:

    (1)脾虚湿困。多见于慢性肾炎早期。病人主证水肿、纳少、腹胀、大便溏薄、倦怠乏力、面色苍白或萎黄,舌淡苔白、脉沉缓无力等。临床以益气健脾利湿为治。常用方药有:

    补中益气汤: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甘草、当归、陈皮、柴胡、升麻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香砂六君子汤:木香、砂仁、陈皮、半夏、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。

    参苓白术散: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山药、茯苓皮、猪苓、泽泻、玉米仁、玉米须。

    以上几方可辨证加减,如用参苓白术散时,对舌苔白厚腻湿重者,去山药,加藿香、砂仁、苍术芳化燥湿;湿蕴日久,舌苔黄腻者,去党参、山药,加黄柏、车前草、鸭跖草、石韦清利湿热。

    (2)脾肾阳虚。多见于慢性肾炎中后期,尿蛋白“+++”~“++++”。病人主证神疲倦怠、四肢欠温、面色光白、纳少、大便溏薄、小便清长、舌淡齿痕、苔薄白、脉沉细无力。常用方药有:

    真武汤:附子、白术、白芍、茯苓、生姜合五皮饮(大腹皮、茯苓皮、陈皮、桑白皮、生姜皮)加减。

    五苓散:桂枝、白术、茯苓、猪苓、泽泻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实脾饮:附子、白术、干姜、甘草、厚朴、木香、草果、大腹皮、木瓜、生姜、大枣、茯苓、脾阳不足时应用。

    右归饮:熟地、山药、山萸肉、枸杞子、杜仲、菟丝子、当归、鹿角胶、附子、肉桂。

    (3)肾气阴两虚。气血双亏者用:

    当归补血汤:黄芪、当归。

    八珍汤:当归、白芍、熟地、川芎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。

    阴阳两虚时,在助阳的同时滋补肾阴,补阴时也温补肾阳,可用:

    金匮肾气汤:熟地、山药、山萸肉、茯苓、泽泻、附子、肉桂、牛膝、车前子。

    (4)肾阴虚。病人主证五心烦热、口干咽燥、少寐多梦、头目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眩晕、大便干、舌红少苔、脉弦细或细数。方可用:

    六味地黄汤:熟地、山药、山萸肉、茯苓、丹皮、泽泻。

    知柏地黄汤加味:知母、黄柏、熟地、山药、山萸肉、茯苓、丹皮、泽泻。

    右归丸:生地、山药、山萸肉、菟丝子、枸杞子、牛膝、鹿角胶、龟板胶。

    (5)活血化瘀法。常用药有:益母草、桃仁、红花、赤芍、当归、丹参等。

    (6)专方专药消蛋白尿。以健脾固肾涩精为原则。可以黄芪、玉米须为主药,益气升脾,降泄浊阴;佐茯苓、薏苡仁健脾利湿等。

    以上介绍的中医治疗蛋白尿的方药很多,其疗效好坏关键在于辨证施治。另外,还可用一些食疗方如:

, 百拇医药     消蛋白尿粥:芡实、白果、糯米同煮粥食用,但不可久服,小儿宜少服。

    山莱萸粥:山萸肉、莲子、粳米、白糖同煮粥食用,每天服2次。

    63、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?

    肾性水肿是指肾小球疾病引起的水肿,是肾小球疾病病人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。中医认为水肿与肺、脾、肾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。水为至阴,基本在肾;水化于气,其标在肺;水惟畏土,其制在脾。治疗在于调理和恢复有关脏腑功能,协调水、气、血三者关系。治疗上根据具体情况,认清病机,要有恒心,治宜守方,不可更方过频。

    (1)宣肺利水法。用于肾性水肿急性期,证属肺气不宜者。

    药人主证发热、恶寒、怕风、头痛、肢体关节酸软、咳嗽、舌苔薄白、脉浮。常用方药有:

, http://www.100md.com     越婢加术汤:麻黄、石膏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、白术,可加减防风、桑白皮、银花、连翘、薄荷、前胡、杏仁等。

    麻黄翘赤小豆汤:麻黄、连翘、赤小豆、车前子、泽泻、茅根、杏仁、茯苓、益母草等。

    (2)健脾利水法。用于病程稍长,仅有脾虚表现者。病人主正面部四肢浮肿、面色光白、身重肢沉、纳呆便溏、腹胀尿少、疲乏无力、苔白脉弱。可用健脾利湿方如:

    五皮饮和五苓散加减。

    五皮饮:茯苓皮、陈皮、大腹皮、生姜皮、桑白皮。

    五苓散:茯苓、猪苓、白术、泽泻、桂枝。

    上半身水肿且喘者可加麻黄、杏仁、葶苈子;下半身水肿者可加川椒目、防已、川朴;湿胜阳微、肢凉怕冷时,加附子、肉桂,助阳化气而行水湿等。还可用防已黄芪汤、黄芩汤、春泽汤等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行气利湿方如:

    实脾饮:茯苓、白术、附子、干姜、厚朴、木香、大腹皮、木瓜、草果、甘草、大枣、生姜;可加猪苓、泽泻、党参、黄芪等。还可用大橘皮汤、导水茯苓汤等。

    (3)温阳利水。用于病程较长,病人有脾肾阴虚表现者。病人主证为畏寒肢冷、舌淡嫩胖,而脾胃虚弱、纳食减少、倦怠肢软、腹胀便溏时为脾阳不足,属于脾肾两虚偏脾阳虚为主,可用实脾饮加减。病人主证腰酸腰痛、面色觥白、阴囊湿冷时属肾阳虚,可用真武汤、金匮肾气丸、济生肾气丸。用济生肾气丸时多需守方1周左右方可见效,不要过早换方。

    以上列举的方药,是以水肿为主证的辨证施治,应用时可参考其他兼证,在主方中加减。也有一些食疗方可用如:山药豆腐汤:怀山药、豆腐、大蒜、酱油、麻油、葱花、代盐、味精各适量,油烧五成热后爆香蒜茸,倒入山药丁翻炒后加水适量,沸后放入豆腐,调味煮沸即可,有清热利湿、健脾利尿之功效。

    大蒜便方:用大蒜、生姜、商陆、赤小豆各适量煮熟后食姜、蒜和赤小豆,喝汤。本方适用于水肿的虚症。

    还可用食疗粥如赤小豆粥、茯苓皮粥等。, 百拇医药